昨夜(3月8日),一条有关“室温超导”的消息在震惊了物理学界后,又一次震惊了A股,有券商昨晚开了专家会议,股民们更是连夜学习“室温超导”。
“室温超导”这样一个极具学术性意味的词汇还一举登上微博热搜:
据了解,日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Dias及其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材料,名为三元镥氮氢体系,实现了“室温超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会议现场照片来看,现场可谓极为火爆。据称,现场人山人海,科学家们疯狂涌入会场,为了安全,会议方开始赶人,很多著名物理学和材料学大佬因为迟了一点被保安拦在外面极端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RangaDias及其团队在2020年曾发表一篇类似论文,但该篇论文后来被《自然》撤稿。虽然该研究尚未被完全证实,但A股相关板块却已经先涨为敬。
到底什么是“室温超导”?
据了解,超导材料是指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具有完全导电性(直流电阻为0)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这将极大减少输电过程中造成的热损耗,对粒子对撞机、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超导输发电、磁悬浮等多项技术都有颠覆性的应用。
但由于超导体往往需要在非常低的环境温度中应用(低于其超导临界温度),而低温环境往往需要依赖于液氨或其他设备来维持,这极大地增加了超导材料的应用和维护成本,导致具备如此颠覆性的材料无法在低成本下被大规模应用。
因此,寻找具备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是解决超导材料应用的关键,而研发出室温超导体成为了超导领域研发人员的不懈追求。若室温超导能够得到规模化应用,必将带来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人类将步入崭新的超导时代。
事实上,上一次的“室温超导”的突破同样是来自RangaDias及其团队。2020年,RangaDias在实验室将氢、碳和硫元素,在金刚石压腔中通过光化学合成简单的碳质硫氢化物(CSH),并将其超导临界温度提升至15°C,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室温超导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不幸的是,这篇引发物理学界轰动的论文却被Nature撤稿了。撤稿原因是Nature认为Dias他们的数据处理方式有问题,并且其实验结果也一直未能被成功复现。因此,RangaDias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备受质疑。
而RangaDias团队最新的成果在3月8日再次登上Nature。最新发现的超导材料由镥-氮-氢(Lu-N-H)构成,它最关键的突破在于,超导现象不仅能在21℃的室温条件下实现,压强还从上百GPa降低到了1GPa。
不过,1GPa这个气压依然很高,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倍,但是跟以往实现常温超导的气压已经大幅减少,以前可能需要几万、几十万到上百万倍大气压。
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RangaDias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这次RangaDias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可靠性,但室温超导所需的1GPa压力仍属于高压范畴,距离实际应用仍非常遥远。
概念股已经先涨为敬
虽然RangaDias目前的研究成果尚未被完全证实,且距离实际应用仍有相当距离的情况下,A股上的超导板块却已经先涨为敬。超导板块中,目前已有永鼎股份(600105)、百利电气(600468)两只个股涨停。
而被股民们寄予厚望且名字中自带“超导”二字的西部超导的股价却表现平平,有股民就直呼“为什么”。
同时,中航证券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超导市场以低温超导为主,国内低温超导材料及应用占超导市场总量的90%以上,高温超导材料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经过数十年的潜心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超导材料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各种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低温超导材料的商业化生产。
而在高温超导方面,我国在高温超导材料基础研究和工艺研究方面均已实现一定进展,材料性能已基本满足应用需求,目前正逐渐开始商业化,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未来高温超导材料商业化的核心仍需围绕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制备技术。
此外,我国在超导应用上也有新进展。今年2月,我国首条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顺利通过大负荷测试。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